close

傳統工藝   黃福壽玉雕

黃福壽著手研究歷代玉雕文化哲學觀和玉雕藝術造型的美學觀,加強自身對於玉雕文化藝術的涵養,藉由工藝展現出個人獨特思維與風格,充份體現傳統藝術價值。作品線條流暢、構圖優美且造型細緻,創作常取材自然穹宇,借藝術表現人生涵蘊,充分表現玉石溫潤堅密的細緻質感。


黃福壽的作品大致可劃分為兩種風格,都與作者個人的經驗與心態息息相關。一是田園寫實風,代表作有《蟻態萬千》、《邂逅》、《春意》等,將黃福壽小時候在田裏玩耍或工作的所見所聞以玉雕的形式呈現。



像是《蟻態萬千》這項作品中,田間常見的大黑螞蟻在竹枝上奔忙,搬運食物,每一只螞蟻的姿態都不同,而臺灣玉本身的墨綠光澤使得螞蟻棲息的翠竹鮮艷欲滴,仔細凝視,眼前的蟻群仿佛活了起來。

 

《邂逅》,春天的草葉,肌理分明,新鮮地可以擰出水來,草尖的蟋蟀仿佛隨風吹著葉片晃動,而根部的另一只蟋蟀作勢欲躍。如此堅硬的玉石,在黃福壽的手下竟然柔媚地隨風蕩漾,將藝術家心中的春意表達地淋漓盡致。

 

除了田野寫實風格之外,黃福壽也有幾件近年走向抽象、哲學表達的創作。例如,作為首展創作主題的代表作《隨心所玉》,便完全打破了過去玉雕講究形制之美,作為「器」的限制。

 

 

傳統彩繪  廖慶章

雲林縣人,一九五九年生。18歲隨府城丁清石先生習寺廟彩繪,後來研習山水,一頭栽進他的水墨畫世界,自得其樂,無怨無悔。其水墨畫作無論水山、人物風格獨特,筆法、構圖細緻委婉,深受畫界好評。近年有感於廟宇作品的難以保存,而積極轉向紙本的創作,其中包含大型的門神及古今人物。

 

廖慶章的門神,架構龐大,人物造型給人一種雄偉飽滿的視覺感受。然而紋飾細緻複雜,又讓作品在浩偉中流露出一份典雅的神氣。廖慶章大多採取一比七的投身比,再加上背後圓光或腳下飄帶,因而有著一中修長、宏偉,乃至飄逸的效果。

 

廖慶章在紙本的創作中,嘗試加入更多個人的創意和突破,不論是衣飾的圖案、色彩的搭配,乃至面部的表情,他都在傳統的基礎下加入更具現代感的表現。

由於將門神轉為紙本,因此背景保留紙本的白色,不同於寺廟門神的大紅或褐、黑色彩,人物更形富於立體感,尤其臉部的肌肉表現或手的關節動作,也都顯得更細膩逼真。

廖慶章的人物造型,擅長墨筆的勾勒,不論是臉部的細筆抑或衣摺的波折,都給人一種流暢、生動的感受,加上某些陰影墨色的處理,也使一向教區平面的傳統畫法,增加了視覺立體的量感。在各種襯景的變化上,增加了許多創意,尤其是花草樹木的類型,多樣而且具象徵意義,使得傳統人物的性格更形凸顯。

 

傳統建築    台南三山國王廟

 

 

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,清乾隆7年由知縣楊允璽、左營遊擊林夢雄率領粵東商賈民人捐款建。位於今台南市西門路三段100號,列為二級古蹟。

原廟中的一磚一木均來自潮州,就連棟樑雕刻及壁上裝飾也出自潮州師父之手。大木雕飾古樸精美。門前簡樸石柱,既不雕龍也無刻字,卻有腰身。正殿中的花瓶形月門,綠漆描邊,配以泥飾花卉枝葉,最是不同的造型。殿內仍存有清匾、鐘爐、旗杆等古物及碑記,其中以「褒忠匾」為清乾隆所御賜,最是珍貴。

 

屋頂脊線平直,在兩端微微翹起,脊堵嵌瓷色澤豐富,圖樣凹凸分明,屋頂至用黑瓦。是當今全台僅存由潮州派匠師所興建的廟宇。整體建築為潮州派特有的風格。由三山國王廟、韓文公祠、天后聖母祠三座合院式的祠廟並排,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,具通風、採光的優點,充分表現了粵東傳統建築的特色。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,各祠有自己的前殿、正殿和院落,空間十分獨立而明確

 

為坐東朝西三殿三進式建築。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,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、正殿和院落,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。僅在正殿簷廊的兩側,分別開設花瓶門,以通3祠,達到既私密又能相互流通的雙重功能。 後面的會館,因是住宿空間,故呈現一字排開的橫向規模,自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,與3祠截然不同。而中央祠廟所開連通會館的後門,恰恰使整座三山國王廟,展現出完整的既獨立又親密,外看似分,實則內合的巧妙格局設計。外分內合的特色,是三山國王廟平面佈局中所含的另一粵東建築特點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謝依函 的頭像
    謝依函

    B10433203的部落格

    謝依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